Trojan储能产业火热背后也有隐忧
储能是众多国家用于推进碳中和目标进程的关键技术之一,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功能是调峰调频,可根据电力系统的运行需要,实现充电或放电,确保电力系统平稳运行。随着我国“双碳”战略的推进,风电、光伏等具有间歇性的新能源正在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,导致需要建设与之相对应的储能系统来解决电力供需不匹配。
根据各地方政府的“十四五”规划,到2025年底,加总后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4700万千瓦,相当于两座三峡水电站,涉及投资超1600亿元。
新型储能的兴起,与一系列政策的推动有关。
国务院在2021年10月印发的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提出,积极发展“新能源+储能”、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,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;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年初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现代能源体系规划》则提出,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需要“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”。
根据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发布的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到2025年,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,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;到2030年,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。
各地政府在“十四五”中的规划已远超3000万千瓦。“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,仅青海、山东、内蒙古、甘肃、安徽、河北、浙江七地储能的规划就达3150万千瓦。”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,“同时,已有20多地明确新能源配置储能比例,按照规划初步测算,储能装机总规模预计约达到4700万千瓦。”
截至2021年底,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600万千瓦。这意味着,从2022年到2025年,还有4100万千瓦的新型储能市场等待开发。按照当前每100万千瓦平均造价为40亿元来计算,这4100万千瓦的新型储能涉及投资金额近1640亿元。
公开资料显示,2021年至今,全国至少有24个省(市、自治区)发布了新能源配储政策,将配建储能作为新能源并网或核准的前置条件。其中,多省份提出储能配置比例一般为10%及以上,个别达到20%,甚至更高。
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、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编著的《2022中国储能产业创新发展白皮书》称,当前“新能源汽车企业已步入1-N发展阶段,而储能正处于0-1阶段”。这一表述实则揭示了新型储能产业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现实。
- 上一篇:邱健Trojan蓄电池冲电硫化
- 下一篇:回收市场将达千亿级动力电池“变废为宝”可期